tags: 哲学基础 五行学说/概念
pages: 026
五行最初的含义与“五材”有关,指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种基本物质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七年》
说:“天生五材,民并用之,废一不可。”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是人类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最为常见和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。如《尚书正义》
说:“水火者,百姓之所饮食也;金木者,百姓之所兴作也;土者,万物之所资生,是为人用。”进而人们认识到这五种物质相互作用,可以产生新的事物,《国语·郑语》
说:“以土与金木水火杂,以成百物。”此外,五行概念的形成,与“五方”“五时”“五星”等认识也有一定的联系。
五行一词,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《尚书》
。《尚书·周书·洪范》
说:“鲧堙洪水,汩陈其五行。”并对五行特性进行归纳:“水曰润下,火曰炎上,木曰曲直,金曰从革,土爰稼穑。”《尚书》
的记载标志着五行作为哲学概念的形成,此时的五行,已从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种具体物质中抽象出来,上升到哲学的层面,使五行特性从哲学高度得到了抽象概括。
随着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推理,逐渐认识到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五类物质之间存在着既“相生”又“相胜”的关系。《管子》
是最早完整记载五行相生的文献,《左传》
是最早完整记载五行相胜顺序的文献。至战国后期,五行生克理论已臻于完善,五行学说已经形成。